- 概要
- 地理
江苏省海门市素有“江海门户”之称,位于中国沿江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,东揽黄海,南倚长江,与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的“T”字型的结合点,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,西靠开放城市南通,北连广袤的江海平原。全市拥有长江岸线47.7公里,黄海岸线12.5公里,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。
境内地势平坦。平原面积818.79平方公里;水域面积182.45平方公里;可耕地88.27万亩,占陆地总面积的72%。全市辖30个乡镇,8个市属场圃,773个行政区划8年底),总人口103万。
海门市古称东布洲,设县于公元958年,已有千年历史。1949年1月正式成立海门县人民政府。1994年4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。历史上曾涌现出清末状元、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,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王个移,中国农工民主党前主席季方等一批名人志士。
海门享有“江滨乐士、粮棉故里”的美誉,境内土地肥沃,沟河成网,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,是国家重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油菜等,薄荷油、黄红麻、小辣椒、中药材、关青豆等产量、质量均居全省之首。水产资源极为丰富,盛产驰名海内外的刀鱼、鲳鱼、河豚、对虾、文蛤等。
改革开放以来,海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。全市工业已形成了纺织、丝绸、轻工、机械、电子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等8 个行业。同时特种钢材、特种铜材、特种陶瓷、电子铝材和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异军突起,先后被列为江苏省“高新技术星火密集区”和国家科委“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”。建筑业独具异彩,海门铁军承建的国内外重大工程以其优质、高效而屡获殊荣。第三产业迅速崛起,农民街、商贸城、各类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在海门大地上破土而出,其中叠石桥绣品市场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“中华之最”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,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同步前进。尤其是95年建成了海门港,开通了长江第一渡海太汽渡,使海门到上海的时间仅需2个多小时。1998年,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.8亿元。199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“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”,“中国明星县”,“全国科技先进市”,“全国卫生城市”,被誉为“金三角上小浦东”。
现在,全市人民正全面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优势,努力把海门建设成为繁荣、富裕、文明的现代化沿江开放城市。
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,南靠长江,东邻启东市,东北濒临黄海,有海岸线11.73公里,西和北部与通州市接壤。市境位于北纬31°46′─32°09′,东经121°04′─121°32′。全市土地总面积1001.24平方公里。市境内地势平坦,沟河纵横成网络状,与长江相通,地表平均海拔4.96米,(以废黄河为基准)。地势呈西北略高,东南偏低,西部最高处海拔5.2米,东部最低处海拔2.5米,南部横截面呈弧形,两头低,中间高。全市耕地面积847426亩,占总面积的49.2%。
海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四季分明,雨水充沛,光照较足,土地肥沃,水、气、肥比较协调,有利于多种杂粮旱谷和棉花、油料、薄荷、黄麻、药材等作物生长。市境盛产元麦、玉米、水稻、蚕豆、大豆等粮食作物,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,其次还有油菜、黄麻、薄荷、留兰香、小辣椒、药材、水果、花卉等。全市林牧副渔全面发展,畜牧业有猪、羊、鸡、鸭、兔、蜂、牛、马、驴等产品以及水貂、鸽、鹌鹑、花鸟等特种饲养产品。海门频江临海,丰富的长江水和黄海水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。内河产鱼、河蟹、镘鲡、黄鳝、鳖、龟、牛蛙及河蚌育珠,近海产对虾、梭子蟹、锯缘青蟹、文蛤、牡蛎、扇贝、养殖海带、条斑紫菜等。另外还有蚕茧、食用菌、蔬菜和瓜果等。矿产资源有磁铁矿、大理石和矿泉水。其中磁铁矿石储量2565万吨,另有海盐。气温:2001年全市平均气温15.9℃,比常年偏高能0.7℃,。其中1月、2月、3月、5 月、10月显著偏高,4月、7月偏高;8月偏低,其余月份为正常。2001年,极端最高气温是7月22日36.70℃,极端最低气温是1月15日-5.5℃。
降水:2001年,全市降水量1348.0毫米,比常年显著偏多。其中1月、4月异常多,6月22日-24日受飞燕(2号台风)和梅雨锋影响本市普降特大暴雨,降水量262-347毫米,以悦来为最大,全市出现暴雨5次。8月降水量显著偏多,其余月份正常或偏少,其中3月、5月、9月显著偏少。
日照:2001年全市日照总时数2121.5小时,与常年相仿,其中3月231小时,比常年平均值多75.4小时,为异常多;其次为5月偏多13小时,7月偏多33.5小时,11月偏多20.3小时。其余月份为正常或偏少,其中2月、12月显著偏少,比常年平均值少33.8和54.9小时。